在錢箱和八達通系統出現以前,巴士公司是以售賣車票的方式收取車資的。乘客購票後,售票員便以票剪在乘客上車的地點上打孔 (而售票員亦會以票剪敲打車身以提示乘客購票或示意車長開車)。因應各間公司的路線及營運方式的不同,這些車票的設計亦略有差別。以中巴為例,一毫子的車票適用於堅尼地城至柴灣的路線,而兩毫子的車票則適用於堅尼地城至柴灣及中半山的路線。因南區路線需以載客量較低的單層巴士行走,故車費亦相對較高 (五毫子至八毫子不等)。而在維港另一邊廂的九巴,收費與中巴相若,但不同之處是九巴除了按路線長短收費外亦設有等級制度。六十年代中期,九巴引入了 Bell-Punch 車票 (電車公司及山頂纜車亦曾使用同款車票),並分為「市區」(6 個分段) 版及「新界」(12 個分段) 版。「新界」版的車票上,車費再細分為「小童」、「軍人」及「包裹」收費。 67 暴動後,Bell-Punch 車票改為在本地印製,並在車票背面以「London」或「HK」或「HK Local property limited」標註印制地點。
1971 年,中巴引入首批丹拿珍寶巴士,因其後置引擎的特性很適合作一人控制 (即車長在駕駛之餘亦同時監察乘客有否繳足車資)之用,故中巴積極地研究將一人控制引入其車隊的可行性。而亦有引進同型號巴士的九巴則於 1972 年起進行一人控制的改裝工程,至 1975 年,中巴車隊中超過九成的巴士己完成改裝。由於車隊龐大及路線眾多,九巴的改裝工程至 1982 年才完成,而巿區巴士的售票制度亦告終結。
中巴車票 (兩毫及三毫) |
九巴車票 (兩毫 - Bell-Punch) |
|
九巴車票 (三毫) | |
新界版分段 車票 - 設有小 童、軍人及包裹 收費 |